本篇文章1215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游戏推广不是骗人的,但是也有骗子公司,既然已经离职,可以换一家别的工作。
由于竞争激烈,各个公司也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因为只有玩家多了,公司才可获得更加多赢利。许多公司开始招聘专职或兼职的网络游戏推广员。他们负责向朋友推荐某一种网络游戏,发展的“下线”越多,“下线”玩游戏的时间越长,游戏推广员的收入就越高。
扩展资料
游戏推广专员要知道玩家的需求在哪里,多跟玩家沟通。关注玩家沟通群,及时答复,这本是手游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之一,只是有的人把这当成任务,有的当成提高游戏理解的渠道。
善于引导玩家,引导玩家这一项,是需要手游推广员在可以熟练完成游戏核心工作之后后,才可更加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通过“公会”模式以及专业话术引导,让玩家在完成消费的同时,也拥有更加好地游戏体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进行手游推广工作。
在网课前播放广告,或在网课中播放广告,属于经营者提高营收,增加盈利的一种经营模式。但再热衷于赚钱,也不能不顾及未成年人的正当权益,打着“免费网课”的名义播放网游广告。要知道,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制力差、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在一些极具诱惑力广告的诱导下,极易有样学样,陷入网游不能自拔。而且,有了“网课”作掩护,家长和老师都会认为孩子在上课,进而放松监管。从这方面来说,在“网课”中插播网游广告的做法是给家长和未成年人“挖坑”。
因而,不在“网课”中插播网游广告,理当是App运营者和广告经营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更是其法律义务。广告法明确规定,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不得发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在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来看,很多网游显然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对此,App运营者不可能不知道,广告经营者不可能不知道。那么,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显然是钻到了“钱眼里”,拿未成年人的未来和身心健康来牟取不当利益。根据广告法规定,针对此类行为,除没收广告服务费用外,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吊销营业执照、吊销广告发布登记证件。
其实,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在专门针对学生的网络课程中屏蔽网游广告并非难题。如完全可以采取大数据技术筛查所有的网络课程等针对未成年人播放的视频,并筛查、剔除可能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告。再者,既然一些互联网平台可根据“算法”精确地向阅受众推送广告,其为何没有能力屏蔽这些广告?可见,不插播网游广告并非难为,而是不为。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包括商家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如果陷入网游不能自拔,极有大可能毁了未成年人的大好前程。以牺牲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代价来牟利的行为既违法又可耻,借助“网课”插播网游广告的暗度陈仓更是可恶。那么,监管部门显然不能装聋作哑,而应果断查处,严肃惩戒。拥有强大技术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及App运营者更应自觉担当,少利用技术作恶,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