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8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普通话的形成: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编写的,书中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北京话,因此,成为近代普通话形成的原始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本质上已经形成。
普通话起源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200多年的历史断层,“洗”掉了滦平原先的方言;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又让滦平成为北京官话的推广区。滦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带,大量来源多样的移民没有强势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可以说在清朝时滦平就是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
扩展资料:
清朝高级贵族群体在滦平纷纷建立“口外庄田”,在空白区域形成一个新的贵族区。北京官话是北京雅音,区别于北京胡同音,雅音以当时有文化的贵族群体为主要使用人群(并带动其他人模仿学习),学习汉语韵典,在语速、气流、韵味等方面有注重,形成高雅音质。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滦平话,受北京官话影响很深,演变中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例如直接、清晰、明确。也许这些恰好符合推广的标准吧。”从清末到民国,再经历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的北京官话最终成为新中国普通话的前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普通话
普通话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但这只是普通话形成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被称为普通话。以下是关于普通话历史由来的详细介绍。
1.汉民族共同语的起源:早在上古时期的夏商周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就已经产生。当时的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言语就是雅言。
2.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汉代的民族共同语称为“通语”,唐宋时期,人们写文章、作诗词非常留意使用“正音”(国家颁布的读音)。明清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官话”。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称为“国语”。
3.普通话的确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被称为“普通话”。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一个叫法,以突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经历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4.普通话的含义: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5.普通话的地位: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方面,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外一个方面,“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用普通话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综合以上所述,普通话的由来是一段很漫长的历史过程。
上一篇:晋江文学城电脑版?...请了几位代言人泉州的企业有几家有做过网络营销的
下一篇 :普通话以什么为标准规范,为什么要在学校中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字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发布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文章,应在授权领域内应用,并注明来源为:文芳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
标题:普通话 起源(普通话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中国哪地方)
地址:http://wenfangge.cn/index.php?app=xinwen_front&act=one_xinwen&&id=9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