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2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在朋友圈刷到过那种文章,标题贼吓人,点进去一看……好家伙,居然是卖货的?或者刷到一个巨无厘头的视频,看完笑了半天,最后发现是广告?没错,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奇葩营销软文。它们有时候让你觉得“这啥啊?”,但偏偏就是能火,能带来巨大流量。为啥会这样?咱们慢慢唠。
先别急,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词。所谓“奇葩”,不是说它不好,而是指那种不按常理出牌、脑回路清奇的营销方式。它们往往打破常规,甚至有点“尬”或者“雷人”,但偏偏就能抓住人的眼球。
自问自答时间:那这种营销为啥会有人用?
很简单啊,因为常规的广告大家早就免疫了。你正儿八经介绍产品,没人看啊!所以有些品牌就干脆“疯”了,用极端的内容来换注意力。
举几个例子你就懂了: - 比如某二手平台做过一个“疯狂办公室”的广告,情节夸张到像演小品,最后落脚点是“二手交易更划算”; - 还有之前爆火的“放假通知”体软文,开头装得像公司公告,结果后半段猝不及防开始卖课…… 这些案例共同点是:不直接推销,而是用内容吸引你,再悄悄传递信息。
别看这些营销方式有点“神经”,但背后是有逻辑的。我总结了几点,你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玩法也不是百分百保险。一旦尺度没把握好,就容易显得低俗或者招人烦。具体怎么把握这个度……呃,可能还得看品牌自己的判断了。
还记得那个“睡一觉就能瘦”的减肥产品广告吗?它当时可太火了。
先是讲一个“科学研究发现”(其实根本没说明是哪儿的研究),说睡觉时身体会进入“燃脂模式”,然后顺势推出一款助眠瘦身产品。逻辑看似通顺,其实漏洞百出——但很多人就因为标题劲爆就信了。
这个案例的亮点在于: 1. 抓住痛点+给幻想:减肥难吧?如果能躺着瘦谁不愿意试试? 2. 伪装成科普:用了很多听起来专业的词,比如“代谢”“深度睡眠”等等,让人放松警惕; 3. 夸大效果:号称“一夜瘦2斤”,虽然夸张,但吸引的就是想走捷径的人。
当然最后也被很多人吐槽是虚假宣传。所以这类操作虽然流量高,但非常容易翻车。
这种营销虽然有效,但问题也不少。比如:
所以你看,虽然短期数据好看,但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这种路线。尤其是重视信任和长期价值的品牌,玩过头反而伤自己。
说了这么多,它到底好不好?我觉得吧……得看情况。
如果你追求的是快速曝光、低成本拉新,那适当用一点“奇葩”元素或许能帮到你。但如果你希望用户长期信任你、认可你的价值,那最好还是真诚一点、踏实一点。
毕竟营销的本质是连接人和产品,而不是纯搞怪。记住了:流量很重要,但别让它反噬你。
好了,差不多聊到这。奇葩营销软文就像一味猛药,见效快,但副作用也明显。用不用、怎么用,还得各位细细琢磨。希望这些案例和思考能给你一点启发。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