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6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朋友来家里吃饭,尝了一口你做的菜,眼睛突然瞪得老大,然后疯狂追问:“这真是你做的?不是外面买的吧?!”说实话,这种场景在我家…呃,还挺常见的。我不是什么专业大厨,也没去新东方进修过,但偏偏就能把普通食材变成让人吃到停不下来的美味。今天就来聊聊,我是怎么“自夸”我的厨艺的——当然,背后可能有点小门道。
先抛个问题:为啥总有人觉得自己做饭比别人香?其实这事没那么玄乎。首先,口味这东西太主观了,我自己调的味、下的料,当然最合自己胃口啊!而且从买菜到出锅全程自己把控,心理上就自带加分项。
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我做饭好吃,可能还真不是纯自恋。举个例子:上周我炖了一锅红烧肉,朋友吃完居然说“比某知名餐厅的还入味”。我仔细想了想,可能关键在这几点:
当然我也不是次次成功,有时候咸了淡了也难免……但总体而言,成功率还挺高。
虽然我经常凭感觉做菜,但仔细复盘一下,好像确实有些方法可以分享。比如:
1. 学会“偷师”但不盲从
我看菜谱从不完全照搬。比如做麻婆豆腐,我会同时看好几个博主的版本,然后…取个平均值?再根据自己的口味微调。这样既学了套路,又保留了自己的风格。
2. 食材新鲜真的占七成功劳
这是我屡试不爽的真理!尤其是蔬菜和鱼类,只要够新鲜,简单蒸煮一下就很好吃。反过来如果食材本身质量一般,可能加再多调料也救不回来。
3. 敢于乱调酱料
我家冰箱里常备五六种自制酱料:蒜蓉辣酱、百搭烧汁、酸辣凉拌汁……都是我自己瞎调出来的。比如烧汁就是酱油+蚝油+一点点糖+水,简单但适用性极强!
经常听人夸我“有做饭天赋”,其实我觉得这或许暗示了一点:愿意反复尝试比天赋更重要。我也翻过车啊!比如第一次做烘焙,饼干硬得能砸核桃……但后来每次做微调一点,现在居然能做出酥到掉渣的曲奇了。
不过具体为什么有些人第一次做菜就能很好吃,而有些人练习很久还是不稳定——这部分机制我其实也搞不太懂,可能和手感、甚至当天的心情都有关系?反正多练肯定没坏处。
上个月我家聚餐,我临时用冰箱剩菜搞了个【蒜香柠檬虾】,结果被全场好评。其实做法超级简单:
关键点在于:柠檬汁一定要最后放,酸味会更清新;而且蒜末不能炒焦,不然会苦。你看,就这么点细节,效果完全不同。
我的答案是:能,但得带脑子练。
不是机械地重复步骤,而是每做一次就想想:这次咸了还是淡了?火候过了还是不够?下次怎么调整?慢慢你就发现,手感越来越准,甚至能脱离菜谱自由发挥了。
当然,环境和工具也有影响。比如我家锅子比较厚,导热均匀,炖肉容易烂——这或许也是成功因素之一?不过话说回来,工具只是辅助,核心还是人对味道的理解。
绕了这么一大圈,其实我想说:厨艺好不好,最终标准是自己吃得是否满足。就算别人觉得普通,但只要你自己享受这个过程、满意这个味道,那就值得夸!
所以别怕自夸,毕竟——
“我做的饭,真的很好吃啊!” (理直气壮.jpg)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