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1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刷朋友圈时看到的“学姐亲测好用的考研神器”,或者B站上那个“普通大学生的一天”vlog里不经意出现的酸奶牌子——它们到底是不是广告?为什么这些内容看起来那么“真”,却又隐隐约约带着点推销的味道?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大学生软文广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简单来说,软文广告就是——把广告藏进内容里,让你看不出来是广告的广告。
它不像传统广告那样大声嚷嚷“买我!买我!”,而是假装成一篇干货、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条吐槽,悄悄钻进你的脑子。
比如你可能会在知乎看到:“大三学姐是如何用XX平板实现无纸化学习逆袭的?”
点进去发现,确实有学习干货,但平板的露出频率那叫一个高… 这时候你就已经接触到典型的校园软文了。
为什么品牌方爱用这种形式攻占大学市场?
- 学生信任学生:同龄人的推荐比明星代言更有说服力,更“接地气”;
- 成本低效果好:请一个大学生博主可能只要几千块,比电视台广告便宜多了;
- 精准投放:信息流推送、校园社群转发…你想躲都躲不开。
我总结了几种最常见的大学生软文类型,来看看你遇到过几种:
? “经验分享型”:
最典型的比如考研上岸经验帖、四六级高分攻略、实习心得……中间冷不丁插一句“多亏用了XXAPP”“强烈推荐XX课程”。
? “生活日常型”:
Vlog里出现的零食、文具、电子产品,你以为只是日常记录?其实很多都是品牌植入。
? “焦虑解决型”:
“脸油痘多怎么办?”“穿搭土气怎么救?”——提出问题→引起焦虑→顺势推出产品,一套组合拳打得你猝不及防。
不是说软文一定不好,但搞清楚自己是不是被“套路”了很重要。你可以注意这些信号:
?? 异常突出产品名称:比如全程用“某品牌”“某款”却反复强调效果;
?? 账号内容突然转型:平时发搞笑视频的突然开始认真测评美妆产品;
?? 优惠码/链接频繁出现:文末、评论区总能看到“输入xxx可减50”之类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博主也会主动标注“广告”或“合作”,这是一种进步。但依然有不少软文藏得深,需要我们多留个心眼。
虽然我们吐槽软文,但客观来说,它确实有一些好处:
但问题也存在:如果过度依赖软文、缺乏真实体验,可能会消耗个人信用。比如某个博主接烂了广告,之后再说啥都没人信了……这个度其实挺难把握的。
我记得去年有一波很猛的推广:某个读书APP赞助了几百个校园账号,统一推送《用这个APP,我一个月读了20本书》。文章写得很真诚,还配了打卡截图、书单推荐,评论区一堆人问“是什么APP?”。
结果呢?
一个月后不少人反馈根本坚持不下来……那波操作短期内带来了大量下载,但留下了不少质疑声。所以软文营销如果产品跟不上,反而容易反噬。
软文广告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隐蔽。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做的是:
?? 别盲目相信单一信息源;
?? 多看不同人的评价;
?? 真正需要了再买,而不是因为“看起来好看”。
说到底,软文是一种营销工具,没有绝对的好坏,取决于怎么用它。警惕套路、理性消费,才能不被牵着鼻子走。
对了,你说到底有多少软文根本没被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