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7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总能在各种平台刷到多芬的广告?而且这些内容看起来根本不像广告,更像是一篇篇走心的分享?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现象背后的门道——多芬软文。
说白了,多芬软文就是多芬品牌方精心策划的一种“看起来不像广告的广告”。它不直接推销产品,而是通过讲故事、分享价值观、引发情感共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对品牌的认知。
那它和硬广有什么区别?硬广是直接喊“买我!”,软文则是温柔地告诉你“我懂你”。比如多芬很少说“我们的沐浴露保湿效果好”,而是讲一个关于“真实美丽”的故事,让你不知不觉中对品牌产生好感。
原因其实挺复杂的。首先,传统广告大家已经免疫了,看到就直接划走。而软文呢?它藏在内容里,你甚至意识不到这是广告。多芬的核心策略就是“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让你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自然接受品牌理念。
其次,多芬的目标用户大多是女性,她们更关注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软文恰恰能满足这一点。比如多芬著名的“Real Beauty” campaign,通过展示不同体型、肤色、年龄的女性,传递“真实就是美”的观念,这比单纯卖产品高明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策略也不是完美无缺。有些人会觉得品牌在“夹带私货”,或者价值观输出过于刻意。但整体来看,效果还是杠杠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多芬软文有几个高频出现的模式:
虽然我们很难拿到多芬的内部数据,但有一些行业报告可以参考。比如某营销机构分析显示,多芬的软文类内容互动率比传统广告高出3倍以上,尤其是分享率和评论深度明显更优。
另外,多芬的品牌搜索量在大型campaign期间通常会有显著提升。这或许暗示软文在品牌认知建设上确实有用。当然,具体转化率有多少,可能只有内部才知道,毕竟销售的影响因素太多了,没法单独归因。
肯定有人吐槽:这不就是变相洗脑吗?确实,软文因为其隐蔽性,一直存在伦理争议。比如有些内容不标注“广告”,用户可能误以为是独立推荐。
多芬自己也踩过雷。之前有个案例是,他们推了一个“用户自发分享”的帖子,后来被扒出来是品牌策划的,导致一阵信任危机。所以现在平台监管也越来越严,要求明确标注合作内容。
其实没那么难,几个小技巧:
无论是做品牌还是做自媒体,其实都能从多芬身上学到点什么:
总之,多芬软文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套路深,而是因为它真的戳中了很多人的情感需求——虽然它本质上还是商业行为。品牌营销的未来,或许就是这种“既像朋友又像推销员”的模糊地带吧。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