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8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你是不是也去逛了车展、或者去4S店凑了波热闹?反正我是去了,那人山人海的,感觉全城的人都在看车、聊车、买车。但现在活动结束了,热闹散场,我们是不是该回过头来想想:这波活动到底搞出了什么名水?仅仅是卖了几台车吗?还是说,背后藏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门道?
嗯,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你先别急着回答,让我猜猜你的想法——肯定是因为假期人多,对吧?对,但不全对。人多固然是个因素,但国庆其实更像一个“情绪节点”。大家放假了,心情放松了,消费的冲动也更强烈了。这时候车企推活动,不光是卖车,更是刷存在感。
说白了,国庆就是一场集体心理战。
谁家的活动够响、够亮、够实惠,谁就能抢占消费者心智,哪怕他今天不买,可能明年后年想换车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你。
我整理了几个这次比较普遍、又挺有代表性的现象,你看看有没有共鸣: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品牌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车型其实没啥新意,只是靠送礼品、抽奖拉人流。这短期有效,但长期来看,是不是反而让人更疲劳?
这问题挺尖锐的,对吧?我们从外面看是“销量翻倍”、“订单破纪录”,但内行人都知道:国庆这类大促节点,车企经常是“赔本赚吆喝”。
为什么呢?
因为优惠力度太大了!动不动就降价两三万、送保险、送保养……你想想,一台车本来利润就不高,再这么折腾,可能真的只是走个量、清个库存。
所以你说它完全成功吗?也不一定。销量高不代表盈利高,这一直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矛盾。不过从品牌曝光和获客角度来说,这类活动依然值回票价。
我观察到一件事:这次很多来看车的用户,其实并没有强烈的购车计划。他们就是来“看看”,顺便领个礼品、蹭个咖啡什么的。
但你猜怎么着?
这些人反而成了后续销售的“隐藏线索”。他们今天不买,但通过活动接触了品牌、摸了摸车、留下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车企其实是在为明年、后年的市场做铺垫。
所以如果我们只盯着“国庆期间卖了多少台”,那就把这件事想窄了。真正的价值,是埋下了多少颗未来的种子。
落幕不代表结束,反而是服务的开始。
车卖出去了,交付能不能跟上?售后响应及不及时?用户社群能不能运营起来?这些都是国庆活动之后更要紧的事。
如果只做一锤子买卖,那不管多热闹的活动,最后可能只会换来一堆“投诉”和“后悔”。
长远来看,活动只是开口,服务才是留客的关键。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反思。
每年国庆、五一、春节……好像车企不来波活动就不会卖车了似的。但这种高度同质化的节奏,消费者会不会迟早麻木?
也许下一阶段的竞争,不再是谁的声音大、谁的礼品多,而是:
谁更懂用户想要什么,谁的服务更贴心,谁的体验更不一样。
当然啦,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察,不一定对。具体哪些品牌真的做到了“活动后依然被记住”,可能还得再看一段时间。
但不管怎样,如果你在今年国庆活动上买到了心仪的车、或者发现了感兴趣的品牌——那我觉得,这波热闹,就没白凑。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