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8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毕业多年后,听到某首老歌、闻到某个味道,会突然想起那个和你一起罚站、一起偷吃零食的同桌?同学友情这东西吧,说它简单,它又复杂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说它普通,它又能在你人生里刻下最深的印记。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既熟悉又有点神秘的话题。
我们先来自问自答一个核心问题:同学友情到底是什么?是单纯一起上课下课的关系吗?我觉得没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没有血缘的亲情——你们可能性格完全不同,爱好也天差地别,但因为被“扔”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宿舍,不得不互相磨合,最后莫名其妙成了彼此青春里最重要的人。
举个例子,我高中室友是个学霸,而我呢,属于那种“努力型学渣”。我俩本来八竿子打不着,但就因为住上下铺,她帮我补数学,我教她怎么和男生聊天(虽然我也没啥经验哈哈)。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俩还在联系,每次失恋换工作,第一个找的还是她。
这种感情的特点是什么呢?我琢磨了一下,大概是这几点:
另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为什么同学友情往往比后来职场里、社会上的朋友更持久?虽然话说回来,成年后交的朋友也可能很铁,但同学情似乎有种特别的“韧性”。
可能因为那是一起长大的感情。你们见证的是彼此最原始、最不加掩饰的样子。这种“黑历史互握”的关系,反而产生一种奇怪的信任感。而且吧,学生时代的时间密度很高——天天见面,一起经历月考、运动会、偷偷给喜欢的人传纸条...这种高强度共享经历,相当于给友情上了多层保险。
不过具体为什么大脑会对青春期友情特别“存档”,这个机制我说不太清,可能和记忆形成的关键期有关?有懂的读者可以评论区科普一下。
现在孩子都靠微信QQ网课维持同学关系了。这让我们这些老阿姨大叔忍不住担心:digital时代,同学友情会不会变淡啊?
其实观察一下,变淡的或许只是形式,内核没怎么变。以前我们传纸条,现在他们发表情包;以前下课约小卖部,现在组团打王者。沟通方式变了,但那个“一起干点小坏事”的快乐没变。甚至因为网络,毕业后反而更容易保持联系了——虽然可能只是朋友圈点赞,但至少知道对方还活着不是?
但也不能太乐观。面对面那种“你踢我椅子我就知道你要抄答案”的默契,是屏幕给不了的。所以我觉得,最好的状态是线上线下的结合:平时网上扯淡,放假了尽量约出来真实地吃顿饭。
毕业了,大家各奔东西,怎么让友情不冷却?根据我个人和身边案例,总结了几条有点用的方法:
同学友情这东西吧,你说它多伟大也不至于,但它就是像背景音一样陪着你的人生。它或许暗示了人类对社会连接的一种深层需求——需要一群知道你底细、见过你狼狈、却依然选择和你一起傻笑的人。
所以下次同学群突然活跃,别光潜水了。发个表情包,约顿火锅。毕竟那些能陪你回忆青春的人,本身也是青春的一部分啊。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