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5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写了一大堆形容词,读者却说"这人物好假"?为什么有些软文里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有些却像纸片人?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先问个根本问题:人物软文的核心是夸人吗?其实不是。你想想看,那些刷屏的爆款人物稿,往往是在写"人与世界的碰撞"。比如:
关键点在于:
1. 人物只是载体,真正要传递的是某种价值观
2. 要用具体事件代替空洞赞美(比如"他每天工作18小时"比"他很敬业"强100倍)
3. 最好能蹭上社会情绪(比如职场焦虑、教育内卷这些)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读者都精得很,硬夸反而容易翻车。我见过最失败的案例是某企业家软文,通篇"高瞻远瞩""战略眼光",结果评论区都在问:"所以他到底解决了啥问题?"
完美人设=最无聊人设。真正鲜活的人物都有AB面:
- 雷军是科技大佬,但总爱说"are you ok"这种塑料英语
- 俞敏洪做教育,却总自嘲"土鳖海归"
- 就连马云也要强调"我数学考1分"
这种反差感特别重要——虽然具体机制我说不清,但你会发现所有爆款人物稿都在用这招。比如写创业者,可以这么搞:
"他坐在估值十亿的办公室里,电脑屏保却是女儿画的歪歪扭扭的向日葵"
对比两种写法:
A版:"年销售额突破3亿"
B版:"凌晨两点的仓库里,他盯着第1000箱货品发呆——三年前这里还堆着卖不出的库存"
数据要穿故事的外衣,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实操时总忘记。有个取巧的办法:找到人物某个标志性物品(老式怀表/磨破的皮鞋/总也修不好的旧车),让它成为数据的情感载体。
所有人物稿都在回答"他是谁",但高手还会埋个钩子:"他还在成为谁"。比如写非遗传承人:
"李师傅已经收了12个徒弟,但最想教会的,是那个总在窗外偷看的小孙女"
最近看了200篇人物软文,发现翻车最多的集中在这些点:
有个反常识的发现——越是重要人物,越要写小细节。写院士不如写他实验室门后挂着的草帽,写CEO不如写他总揣在兜里的幸运硬币。这或许暗示...人们对大人物的想象,往往需要小物件来锚定?
看个真实案例(隐去品牌名):
某科技公司CEO软文最初版本:
"张总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实现行业突破"
修改后爆款版本:
"调试第89次失败那天,张总把结婚戒指当了发工资。现在这枚复刻版戒指,成了公司上市钟"
你看懂区别了吗?
- 从"结果陈述"变成"过程呈现"
- 用具体物品承载情感
- 留下成长轨迹(从当戒指到敲钟)
这种写法有个副作用——读者可能记不住具体数据,但绝对忘不了这个戒指的故事。
人物软文最难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找到人物与时代的咬合点。比如现在写"逆袭故事"就不如写"韧性生存"来得戳心。有个取巧的方法:先翻最近三个月的社会新闻热词,再倒推人物身上的匹配点。
突然想到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物稿明明文笔一般,却能疯狂传播?可能...重点从来都不在文笔?就像我们不会因为辞藻华丽记住一个人,而是因为他做过的某件特别的事。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