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4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文章?开头讲个感人故事,中间突然插进一个产品,结尾再来个硬广。看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像吃了颗包着糖衣的药,外面甜,里面苦。对,这就是软文。今天咱就聊聊,为啥现在很多人觉得软文推广没那么好用,甚至有点惹人烦?
早些年软文还挺好使的。为啥?因为信息不对称啊,大家接触的内容少,你写啥人家信啥。但现在不一样了,网民平均上网时长都快赶上上班时长了,啥套路没见过?
你想想,是不是经常看到这种标题:《90后宝妈在家轻松赚百万,只因用了这个方法》,点进去一看,哦,原来是卖课的。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读者心里只会冒出三个字:“又来了”。
这种“被欺骗”的感觉会直接导致: - 信任感崩盘:读者觉得你在把他当傻子; - 品牌形象受损:明明产品不错,非得用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推,反而显得特不自信; - 跳出率超高:人家发现是广告,秒关页面,转化?不存在的。
所以说,用户阈值提高了,你再玩老一套,效果只会越来越差。
你以为软文只是写给人看的?不不不,还得过算法这一关。现在各大平台(比如某音、某红书、公众号)的推荐机制,都在拼命打压“低质广告内容”。
比如,一篇文章如果用户停留时间短、互动率低、举报多,算法就会判断:“这内容不行”,然后减少推荐。软文恰恰容易踩这些雷——用户一看是广告,立马划走,数据能好看吗?
数据表现差,会导致: - 自然流量获取难:纯靠投流烧钱?成本咔咔往上涨; - 账号权重降低:发多了软文,可能整个号都被降权,发啥都不灵了; - 长期投入打水漂:做内容不是一锤子买卖,但软文很可能让你越做越没声量。
当然啦,算法具体怎么判断“软文”和“优质内容”的界限,这个机制其实还挺复杂的,里头细节我们外人也不太清楚。但结果你是能看到的:硬广内容,真的越来越难跑了。
很多人找软文,图的是“潜移默化影响用户”,觉得这样转化更自然。但现实往往是:软文阅读量高≠转化高。
我见过不少案例:一篇软文阅读10万+,但咨询量个位数。为什么?因为用户看完就忘了,或者根本就没建立起对产品的信任。软文的内容重心常在故事、情绪,产品信息反而被弱化,用户可能感动了半天,却不知道你到底在卖啥。
更糟的是,如果软文写得生硬或夸张: - 评论区翻车:现在网友可厉害了,稍有不实立刻拆穿,广告翻车比比皆是; - 口碑反噬: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次翻车可能得用十次好评来补; - 浪费预算:投软文的钱不如直接搞促销活动,可能回报还更直接点。
所以说,软文是一种高风险、回报却不一定高的推广方式。
不过话说回来,软文也不是完全不能用,得分情况。
如果你产品复杂度高、需要教育市场(比如某些科技产品、B端服务),通过深度内容慢慢说服用户,或许暗示这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或者,如果你能找到真正有影响力的达人,用真诚体验代替生硬广告,那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但核心是:别把用户当傻子。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内容能不能带来价值,用户一眼就能看出来。
说到底,软文的问题不是形式问题,是信任和内容价值的问题。用户反感的不是广告,而是低质、欺骗性的广告。如果你提供的内容真正有用、有趣、有共鸣,哪怕带着广告属性,用户也愿意买单。
所以下次想做软文前,先问自己: - 这篇内容抛开广告,本身好看吗? - 用户看完会不会觉得有收获? - 是否足够真诚,不忽悠?
想清楚这几点,或许你就能避开软文的大坑,做出真正既能推广产品、又不惹人烦的内容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