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3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试过写东西,明明在讲手机,但标题里一个字都不能提“手机”?这感觉就像……让你做红烧肉但不准用酱油,真的有点让人头大啊。为啥要这么干?有时候是因为平台限制,有时候是想玩点创意,但说白了,就是逼着我们用别的词、别的角度去勾住读者。
你可能第一反应是:“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但仔细想想,其实有它的道理。现在大家一看到“手机”两个字,可能就划走了——因为太常见了,没新鲜感。反过来,如果你用“那块会发光的板砖”或者“口袋里的万能工具”,反而让人愣一下,想点进来看看。
不过话说回来,不用“手机”不代表你要放弃流量。恰恰相反,用场景、功能、情感去替代产品词,反而更容易击中用户的实际需求。比如你写“拍照神器”,瞄准的就是爱拍照的人;写“熬夜伴侣”,戳的是睡前刷视频那群人。
我自己翻过好多爆款文章,发现它们虽然不提手机,但都做到了这几点:
这些标题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们不谈产品本身,却牢牢抓住了产品的“价值”—— 这才是读者真正关心的。
如果你真的动手去写,可能会遇到……“词穷”。别急,试试下面这几招:
第一,从功能反推。比如手机能“拍照”,那就写“如何把晚霞变成壁纸?”;手机能“游戏”,那就写“通勤路上摸鱼攻略”。
第二,把抽象变具体。不要写“高效工具”,而是写“老板催稿时,我靠它十分钟交差”。
第三,情绪拉满。比如“自从用了它,我再也回不去了”——“它”是啥?读者会好奇的。
不过我也得承认,这类标题背后具体的传播数据机制,其实还有很多说不清的地方。比如为什么某些代称词就特别容易火?这可能和当下的网络语境、人群心理都有关,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解释。
举个真实例子。之前有一篇爆文,标题叫:“这台机器让我戒了焦虑”。你猜是啥?点进去才发现是讲手机里的冥想APP——但标题完全没出现“手机”两个字。
这种写法聪明在哪?它用“戒焦虑”切入情绪痛点,而用“机器”做了模糊代称,既避免了敏感词,又制造了悬念。
再比如,很多数码博主写评测,标题常是:“新旗舰体验:快,是一种什么感觉?” 你看,没提手机,但“旗舰”、“快”这些词已经指向了手机,还勾起了你对“速度”的好奇。
当然,这种写法也有风险。有时候绕得太远,读者根本看不懂你在说什么;或者标题太模糊,平台不给推荐。
所以我的经验是:宁可稍微直白一点,也别为了绕而绕。比如“拍照手机”不能说,但“影像旗舰”就可以——因为这是行业常用词,用户也大致能懂。
另外也要注意,不同平台对“代称”的容忍度不一样。有些地方管得松,有些则非常严格。这个度到底怎么把握?或许暗示我们需要更灵活地调整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回避。
说到底,“不提手机”更像是一种创意训练。它逼着我们跳出习惯描述,去思考用户真正的需求、情绪和场景。好的标题,从来都不是硬广,而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钩子”—— 勾的是人,不是产品。
如果你下次写标题时卡住了,不妨问问自己:用户要的到底是什么?是时间?是认同?是方便?然后,用那个答案去说话,而不是执着于产品本身。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