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8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地铁上有人大声喧哗,周围人都皱眉头,但没人开口;工作群里明显有人被不公平对待,大家只默默吃瓜;小区公共设施坏了半年,邻居们只在业主群抱怨,却没人去推动解决……等等。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习惯做一个“围观者”?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其实说白了,围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从进化角度看,躲在一旁观察比冲出去风险小得多——谁知道你站出来之后会发生什么?被怼?被嘲笑?甚至惹上麻烦?
但除了本能,还有几个特别现实的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有这些理由,但长期只做围观者,其实对我们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你可能觉得:“我不参与又怎样?我又没做错什么。”
但事实上,长期做围观者会逐渐削弱你的真实影响力。你慢慢变得习惯沉默、习惯妥协,甚至习惯性放弃表达自己的机会。
举个例子,之前某互联网公司被曝出加班严重,最初只有几个员工私下吐槽,越来越多人围观却不敢发声,结果制度越来越严——直到有人终于站出来发公开信,事情才开始改变。
你看,沉默不代表安全,有时候反而让你失去掌控权。
好,问题来了:明知不该只围观,但具体该怎么开始行动?
其实不需要你一下子变成激进改变者,从小事做起就很好。我总结了几点普通人也能用的方法:
? 从表达开始:不用一开始就吵架辩论,哪怕只是在会议中说一句“我有点不同看法…”,或者在群里发一句“其实我们可以试试这样…”;
? 支持他人行动:如果你暂时不敢带头,给那个行动的人点个赞、说句支持的话,也很重要;
? 把吐槽变成建议:别光抱怨“这东西好难用”,试着补充“如果能增加XX功能就好了”,这才是建设性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从“围观”到“参与”其实是一个信任积累的过程——你越尝试,就越不怕;越不怕,就越敢行动。
这问题挺常见,我也一度这么想。
但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改变正是从一个人开始的。比如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很多人嫌麻烦不配合,但就有一些家庭坚持在做,慢慢地影响了整个社区。
哪怕你觉得自己力量小,也可以选择:
你做的每一点,都不是无效的。
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以前我也是个资深围观党,总觉得“关我啥事”。
后来开始尝试在小事上表达和参与,比如认真给产品提反馈、在社区提修缮建议……居然真的几次被采纳!那种“原来我能推动改变”的感觉,是围观永远给不了的。
你不再只是个“用户”或“消费者”,而成了一个有声音的参与者。
当然,不是每次行动都有回应,这我也得实话实说。具体多少次能成,可能还得看情况……但比起永远沉默,主动一点真的更赚。
我们每天其实都在做选择:是点赞划过,还是多写一句鼓励?是默默吃瓜,还是温和表达立场?
这个世界不需要每个人都做英雄,但它真的需要更多普通人愿意往前迈一小步。
所以下次当你下意识想围观的时候——不妨停一秒,问自己:如果我说出来、做出来,会怎么样?
也许,改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