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7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文章开始】
还记得2018年春节前,你是在哪儿被“集五福”刷屏的?是朋友圈,还是家族群?好像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问“有没有敬业福?”……这或许暗示了,那年的新年营销,玩法真的变了。不再是简单粗暴的“降价!打折!”,而是变成了一场需要你参与进来的游戏。
所以问题来了:都过去几年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回头聊2018年的新年推广?它到底做对了什么,能给现在的我们什么启发?
2018年,说实话,是个挺关键的节点。智能手机差不多人手一部了,4G网络也普及了,大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刷短视频、逛朋友圈、抢红包……春节的“年味”好像有一部分转移到了线上。
所以品牌们突然意识到:光靠线下贴海报、电视投广告,不够了。得去线上“蹲点”,去用户每天停留的地方,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跟他们玩在一起。
但具体怎么玩?很多品牌一开始也是懵的。你知道的,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往往需要交不少“学费”……
好的新年营销,绝对不只是让你买东西。它得让你觉得——“这个品牌懂我”、“有意思”、“我想参加一下”。
举个例子,支付宝的“集五福”为什么能火那么多年?因为它抓住了几个关键点:
你看,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用户就不是“被推广”,而是“主动来玩”了。
不过话说回来,是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搞这种大型活动?也不一定……小品牌预算有限,可能得换个思路。
除了支付宝,其实还有几个挺出圈的案例。
比如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它把用户一年的听歌数据做成了一份深情又个性化的总结,很多人看完忍不住分享到朋友圈。它成功是因为:数据成了讲故事的工具,让你觉得“这个APP懂我的情绪”。
还有可口可乐的“新年昵称瓶”——把“新年快乐”改成“愿你旺财”,瓶身上印着各种吉祥话,年轻人喜欢买来送朋友。这其实是通过小小改动产品本身,让它自带社交属性。
这些案例背后有一个共同逻辑:他们不再说“我好”,而是说“我们一起来玩点好的”。
虽然2018年的环境跟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短视频更火了,直播也更普遍了),但有些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如果你现在想做新年推广,可以考虑这几个方向:
当然啦,具体执行中到底哪种形式转化率更高?这个可能还得看目标人群的偏好,机制上可能需要多做A/B测试。
回过头看,2018年那些成功的新年推广,其实都不是在“收割用户”,而是在“给用户创造一点小快乐、小仪式感”。
好的营销,是让品牌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打断他们生活的广告。
所以,不管是18年、23年还是未来的某一年——真诚一点、有趣一点、别太功利,用户是能感受到的。
你说对吧?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