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0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为啥你的珠宝文案翻译成英文总像谷歌直译?
上周帮友人来看一个珍珠项链的英文先容,开头那句"此物只应天上有"直接译成"Only God should have this",老外看了估计以为这是教堂圣物。更绝的是某银饰品牌把"斩男色"翻译成"Kill men color",这哪是卖金饰,分明是卖凶器。
说瞎话这事儿不能全怪翻译水平,客岁海外营销协会的报告表现,63%的中国珠宝广告在英语商圈翻车,都是栽在文明差异上。有个做跨境的友人说得切实:"中文文案注重意境,英文文案要像披萨配料表——直接告诉人家奶酪拉丝多长。"
看到文案里出现这些词,记得先踩刹车:
对比案例:某翡翠品牌把"镇店之宝"译成"Shop guardian treasure",老外以为是驱邪道具。厥后改成"Signature masterpiece",当月询盘量涨了30%。
中文爱好先造意境,英文最好单刀直入。记着这一个黄金公式:
卖点+场景+情绪
举一个真实改编的例子:
看清晰没?英文文案要详细到切割面数、采用途景、物理特点,那些虚头巴脑的意境留给中文海报就好。
翻译金属材质和宝石名称时,错个字可能吃讼事:
客岁有卖家把"钛钢"译成"titanium steel",终局被职业打假人盯上。切实应该写"316L stainless steel",这才算是国际通用说法。
有些中文常采用词,换成英文可能踩雷:
有个血泪教训:某红绳手链文案写"keep evil spirits away",在基督教国家被举报搞巫术。厥后改成"positive energy bracelet",差评才消停。
中文爱好说"精选100颗珍珠",英文要玩点不一样的:
测试发现,带类比描写的转化率比纯数字高22%。就像卖月饼不说"50克",而说"two bites of happiness",这小神思你得学。
我见过最聪明的操作,是某琥珀品牌在详情页放了个对比表:左边写中文原意,右边是英文优化版,底下用小字写"这不是翻译,是文明转译"。既显得专业,又化解了直译的尴尬。下次翻珠宝文案时,记得先把中文稿里的诗情画意榨干,留下实切着实的卖点,再裹上英语天下的糖衣——这才算是出海文案的准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