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5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尴尬?顶着细雨爬到山顶,掏出手机想拍云海,终局照片灰蒙蒙像蒙了层保鲜膜。上周老张在武功山拍的雨中大片,愣是被挚友吐槽"你这是去煤矿探险了吧?"切实雨天照相才算是真正的氛围感王者,中心得掌握几个野途径。
气象局的数据表现,雨后初晴的前20分钟是黄金拍摄期。这时间云雾还没散尽,阳光刚穿透云层,能构成丁达尔光效。上个月在黄山试拍,抓住放晴后的17分钟,拍出的山峦层次感比晴天强三倍。
操作口诀:
① 提前查好降雨时段(莉景气象APP准确到分钟)
② 穿防雨冲锋衣蹲守(别打伞影响构图)
③ 开启手机RAW格式(后期空间更大)
记得关掉自动HDR,这功可能在雨雾天会让画面发灰。重点来了——对焦框拉低到山腰坐标,能自动平衡天空和地面的曝光。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是把雨具当累赘。前次在峨眉山,看小姑娘把透明伞倒扣在镜头前,雨水循着伞骨流成自然远景,拍出的金顶如有若无,点赞直接破千。
三件套活用指南:
有个冷学识:雨滴着落速率是8米/秒,快门调到1/500秒能凝固雨丝,1/60秒则拍出雨帘效果。
别被单反党唬住,我的千元机还是出片。雨天照相记着这一个参数对照表:
场景 | 感光度 | 快门 | 白平衡 |
---|---|---|---|
云雾流动 | 50-100 | 1/15秒 | 5600K |
雨丝特写 | 200-400 | 1/500秒 | 4800K |
植被水珠 | 100-200 | 1/60秒 | 5200K |
比如说拍树叶上的水珠,用专业模式对焦近来的水滴,拉低曝光补偿两档,水珠里的倒影立马清晰可见。前次用这招拍的松针水珠图,被本地旅行局转发夸"有齐白石水墨韵味"。
雨天照相最忌穿得颜色斑斓,驴友老王的荧光绿冲锋衣,在照片里活像稳当警示牌。实测发现这三个色系最出片:
划重点:戴顶宽檐渔夫帽,既能挡雨又能制造脸部阴影。帽檐滴落的水珠用慢门拍摄,妥妥的武侠片片头既视感。
别迷信滤镜包,掌握这三个参数就充足了:
有个邪门技巧:把对比度降到-30,高光压到-50,霎时get《卧虎藏龙》同款山水画效果。上周用这招修的雨中山径图,被画廊老板问是不是胶片拍的。
客岁有个博主为了拍云海,冒雨蹲在绝壁边,终局脚滑摔了无人机。雨天拍摄牢记:
远离高压线(潮湿境况易导电)
花岗岩路面打滑系数是晴天的3倍
雷雨气象禁用金属三脚架
说个真实案例:友人在武夷山用树枝当常设脚架,拍完发现是断崖边的朽木,当初回忆还后怕。
说到底,雨天照相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片云后面藏着怎么的瑶池。上周在括苍山,雨停了又下,下了又停,愣是拍出了四序瓜代的魔幻效果。要我说啊,与其等晴天,不如把坏气象当成老天的特殊赠予。毕竟最美的风景,每每藏在最意外的时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