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9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哎,你是不是总被友人圈里那些"躺着赢利""年化收益20%"的金融广告绕得头晕?刷十条动态五条都在推理财课,剩下三条是股票剖析,尚有两条说自己幸好裤衩都不剩...别慌,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些金融文章发表平台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说白了,金融软文自动天生就是披着羊皮的广告狼。你看那篇《90后宝妈靠理财月入五万》,前500字都在讲育儿心伤史,最后两段话锋一转开始卖基金课——这就是典型的"故事+商品"新闻标题套路。
为什么你老中招?
举一个真实案例:客岁杭州张阿姨看到《退休老师靠国债逆回购赚游费》的推文,跟着操作终局亏了养老钱。厥后发现文章里说的"稳赚"商品,根本和国债没半毛钱关系。
第一招:看人下菜碟
倘若文章开篇就是"资深操盘手""十年理财专家",赶紧查他执业资格证——真的金融工作职员都有公示编号,就跟医生的执业证一样
遇到《我靠这一个方法半年赚套房》的标题,直接划重点看收益数据起源。庄重平台敢把史实收益曲线摆出来,野鸡机构只会采用"某网民"瞎搅人
第二招:刨根问底三连击
第三招:对比表格防入坑
范例 | 正规军 | 李鬼 |
---|---|---|
收益描写 | 用史实业绩区间(如5%-8%) | "保本""稳赚"等相对化用语 |
资格展现 | 放派司编号和查询链接 | "资深团队""多年阅历"空论 |
风险提醒 | 独立段落+加粗表现 | 藏在文末或小字注释 |
客岁有个00后小伙反向操作火了——专找针对理财的软文里提到的"冷门平台",而后去查它们的股东背景。终局真让他扒出三家实缴资源为零的皮包公司,还循着藤摸瓜举报了虚伪宣扬。
记着这三点:
举一个反例:支付宝理财页面的文章,从来都是把风险提醒放在文章开头,收益数据用灰色小字标注"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这才算是老实人该有的样子。
要我说啊,金融软文自动天生就跟菜商圈的大喇叭一样,存在即合理。重点是你得分得清哪个摊子在喊"新颖蔬菜五折卖",哪个在忽悠"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
近来发现个新趋势:更加多平台开始做《小白理财避坑指南》这一类真干货,诚然最后也会推自家商品,但至少前面90%的内容确实能学到东西。这种"先给糖再卖药"的套路,可比那些开局一张图内容端赖编的强多了。
最后送大家句话:天上不会掉牛排,但可能掉陷阱。 下次再看到心动软文,记得先把文章转发到文件传输助手,晾它个三天三夜——倘若还以为靠谱,再动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