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5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为什么别人的花店总有人在照相发友人圈,你的店里却冷清得像停尸房?"别曲解,这话是客岁一个着花店的小姑娘跟我吐槽的原话。她花三万装修的ins风花店,发在友人圈的广告消除亲戚点赞,愣是没带来一个生客。这事儿让我想起帮连锁花店做文案策划时,发现新手最容易踩的三个坑...
在花艺行业混了五年,见过太多血泪案例。客岁行业报告表现,83%的新着花店首年亏损(数据起源:中国花卉协会),重要栽在这些地方:
误区1:把软文当商品仿单写
有个顾客原来的文案是:"新颖玫瑰15元/支,满99元送花瓶"。改成"男友人忘却买花?姐妹给你送体面"之后,订单量翻了四倍。你看,开销者买的是情绪,不是作物。
误区2:只会拍花束特写
帮国民广场的花店做过测试:拍花艺师包扎时手被刺破的镜头,比拍成品花束的转化率高200%。毕竟,人类永远对幕后故事更上头。
误区3:节日才想起发广告
情人节当天发促销就像春运抢票,聪明人都在冬至就开始铺垫"过年见家长花束预约"。知道为啥吗?焦虑感需要时间发酵。
客岁帮7家花店扭亏为盈,总结出这套实操方法:
第一斧:给花束编身份证
错误写法:"红玫瑰+满天星花束"
准确姿势:"上海张老师送女友的道歉花——第37次爱情救命包"
效果对比:带故事的花束搜查量是个别款的8倍
第二斧:用气象做营销日历
黄梅天推"除湿花束"(向日葵+干燥花材)
雾霾天推"氛围传染组合"(绿萝+尤加利叶)
三伏天推"降温花礼"(蓝绣球+水晶草)
某花店靠这招,非节日业务额增强60%
第三斧:打造店家人设
浦东有家花店老板把自己写成"从业十年劝退100对情侣的毒舌花姐",反而成了网红打卡点。记着,古代人更信任有缺陷的真实。
拿两个事实案例做对比更加直观:
范例 | 传统广告 | 故事化软文 |
---|---|---|
标题 | 七夕玫瑰8折优惠 | 昨晚隔壁情侣吵架原因找到了 |
内容重点 | 价钱/花材 | 开销者情绪故事+花束诞生记 |
转化率 | 0.7% | 4.5% |
客单价 | 158元 | 320元 |
传播周期 | 3天 | 21天 |
有个经典案例:静安寺花店把"聚首桌花订购"写成"创业公司用一束花吓跑投资人的故事",意外获取20家公司长期订单。你看,意外性才算是传播的燃料。
跟美团经营小哥撸串时据说,外卖平台的花店分类里,名字带"故事""深夜"的店铺点击率高3倍。比如说"清晨花未眠"比"XX花坊"订单量多40%,诚然两家是统一个仓库发货。
近来发现个新玩法:在短视频平台发"开销者暗恋故事换免费花束"运动,既赚内容又赚流量。数据证实,这一类UGC内容转化率是硬广的10倍,毕竟谁都以为自己能写出更动人的故事。
良多花店还在追求入口花材,切实二三线城市开销者更吃"边角料花束"概念。苏州有家店推出"老板娘捡漏特惠包",用当天残余花材做盲盒,利润率比正价商品高30%。记着,会讲边角料的故事,比入口证书值钱多了。
上个月帮杭州花店做转型,发现带"手写卡片"服侍的订单复购率高达78%。原来古代人不是不爱好浪漫,只是缺个帮忙表达的人。下次软文写作,不妨把重点从花移到人,毕竟再美的花也会凋谢,但故事能活许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