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2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上周跟开公司的老张饮酒,他拍着大腿喊冤:"开出两万月薪招程序员,三个月就收到三份简历!"这事儿可不是个例,当初招人难啊,但真的是人才少吗?看一看这两个对比案例:
说白了,当初的高手找工作跟相亲似的,既要看家底(公司气力),又要看舆论(公司文明),还得图个情绪代价(发展远景)。就像滨州那场校园宣讲会,硬是把城市特质和"00后"毕业生挂钩,现场签约坦率接飙到70%。
别学某些老板画大饼:"工资不是症结"这种话,当初00后听到就翻白眼。看一看人家安阳的"洹泉涌流"打算,直接把政令拆成三块:
更绝的是杭州某科技公司,把薪酬写成《五年买房盘算器@replac=10002》,列清晰月薪、补贴、名目分红对应能买那里的房子,应聘页面停顿时长直接翻倍。
作死写法 | 保命改法 | 效果对比 |
---|---|---|
"诚聘英才" | "给机床找老伴儿" | 点击率高300% |
"五险一金" | "抱病住院公司垫钱" | 咨询量涨2倍 |
"团队年轻化" | "午休开黑缺个打野" | 转发量多5倍 |
深圳有家小公司更绝,把应聘启事写成《老板说再招不到人他就去外卖》,意外爆红后收到200多份简历,此中尚有俩海归硕士。
客岁苏州有家厂子搞"反向考核",让工人给主管打分,终局离职率从25%降到8%。当初的打工人,要的不是供着,而是被尊重。
跟踪50家公司得出的玄学规律:
济南某HR发现,在气象预告App投"暴雨天在家办公"的岗位广告,点击率比平时高70%。反常操作每每有奇效。
干了十年HR,见过太多公司把人才当耗材。切实招人就像谈爱情,高薪是彩礼,成漫空间是房子,情绪代价才算是过日子的根本。就像滨州能把人才政令迭代三次,从给钱到给房再到给舞台,这才算是留住高手的中心。下次试试在应聘页写:"来了可能挨骂,但相对不会白挨骂",说不定就有愣头青带着改进方案来投简历了。毕竟当初的年轻人,宁肯要真话扎心,也不要假话暖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