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4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客岁在平遥古城遇到个有意思的事:某陈醋品牌用《山西人吃面不放醋的真实因》这篇软文,三个月带动电商贩卖额暴涨700%。而同样卖醋的李老板,花高价找人写的促销文案,阅读量还没他家店员人数多——症结就出在你不懂山西商圈的专属密钥。
Q:不就是把商品夸出花?和个别软文有啥差别?
A:差别大着呢!好比刀削面和方便面,看着都是面食,内中乾坤可不一样。咱拿山西特产举一个栗子:
维度 | 个别软文 | 山西定制软文 |
---|---|---|
文明植入 | "优质红枣" | "吕梁山的百年枣树,见过阎锡山的骑兵" |
情绪共鸣 | "买一送一" | "奶奶灶台边的枣糕香,是每个汾阳娃的童年GPS" |
转化打算 | "即时购物" | "扫码领取老醯儿专属砍价刀" |
客岁有个做荞麦枕的晋中厂家,把《乔家大院管家们的护颈秘》做成系列推文,共同"认祖归宗价"运动,愣是把30元的枕头卖出了轻奢品的感觉。
第一问:他们懂不懂山西人的"骨子瘾"?
看案例库有没有《醋都往事》《煤老板的家宴》这一类地域特色选题
试稿时要求用"兀突""待要"等山西方言词汇自然穿插
是否精准捕捉"上午刀削面下昼打麻将"的生涯场景
第二问:会不会讲带着黄土味的故事?
客岁共同的代写团队有个绝活:给每个商品编"三代家史"。比如说卖小米的,从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小米加步枪,写到今天农科院的富硒种类,生生把食粮卖出了文明珍藏品的价。
第三问:敢不敢签效果对赌左券?
优质团队会供给如许的保障:
坑①:盲目迷信"全网最低价"
某汾酒经销商图便宜找9.9元/篇的服侍商,终局20篇软文全被平台断定抄袭,品牌形象直接掉进汾河沟。记着——低于商圈价30%的必有猫腻。
坑②:把文明符号当贴纸用
见过最离谱的案例:卖太谷饼的硬扯武则天故事,批评区都在问"武媚娘和太谷有毛关系"。准确做法是像某老陈醋品牌那样,把非遗酿制技能拆解成"三蒸三晒七十二时刻"的匠人日志。
坑③:疏忽移动端阅读场景
山西40岁以上网民占比高,得特殊留意:
公式①:古建+新知
= 云冈石窟的飞天裙摆 VS 古代防泼水面料
公式②:民俗+科技
= 二月二龙仰头剃头风俗 VS 智能头皮检测仪
公式③:方言+潮流
= "可油捻咧"(真厉害)变身Z世代交际暗号
实测案例:某代县黄酒厂用《95后后生怎么喝黄酒》系列推文,把传统酒坛子拍成国潮单品,直播间00后潜伏顾客占比直接冲到35%。
说一句掏心窝的: 客岁帮个做碗托的小作坊改文案,把"山西面食"改成"每个朔州婆姨的嫁妆必修课",美团订单一周涨了200单。当初掌柜的逢人就念叨:"得亏没写'劲道爽滑'这种车轱辘话,要不然这会儿还在小路里打转呢。"你的山西货要想冲出娘子关,真得找个懂老醯儿心理的笔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