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9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各位老铁们有没有发现,近来友人圈突然冒出好多带"小红心"的广告?有的是给山区孩子捐书包,有的是给流落猫狗筹口粮,看着挺暖心,可点进去总以为那里不对劲。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给想入门的新手讲讲小红心软文到底该怎么写才不招人烦。
先化解最根基的症结:这跟个别卖货文案有啥差别?举一个接地气的例子——个别文案像菜商圈吆喝"白菜三毛一斤",小红心软文得是"老农自家种的白菜,卖完这车就能给闺女交学费了"。
中心差异在三个地方:
客岁有个典型案例:某助大名目用受助孩子的手写感谢信当素材,配文就一句话"这笔钱能买她半学期的作业本",终局转化率比个别文案高出47%。
新手最容易栽在这几个坑里:
1、卖惨过火变品格绑架
"不转不是中国人"这种话早过时了!当初注重的是共情不是救援。比如说写留守老人,与其说"他们多可怜",不如写"王大爷腌的酸菜特殊脆,惋惜儿女三年没回家尝了"
2、数据堆砌像工作报告
别列十几行表格!把中心数字揉进故事里:
"李婶天天清晨4点起床,走6里山路,就为赶早市卖那20斤红薯——这是她孙女的透析费"
3、配图假得离谱
万万别采用网图!客岁翻车谁人给狗筹粮的案例,被人扒出照片里的狗是宠物店借的。当初聪明人都用带时间水印的现场照,最好有志愿者入镜。
记着这一个万能公式:痛点+佐证+通道
有个公益构造做得更绝——他们给每笔捐钱天生专属爱心编码,捐完能查到自己那笔钱买了啥。比如说"您的23元变成了张同学书包里的3本训练册",这招让复捐率增强了3倍。
依循某互联网公益平台最新统计:
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当初有些人把小红心软文当财富密钥,动不动就编故事骗眼泪。上个月曝光的假抗癌日志事物,直接把全部行业的信任度打半数。
要我说,写这一类文案得守住两条底线:
1、能做十分不说十二分:别把预期拉太高,治不好的病别承诺奇观
2、把受助者当人而非道具:少拍他们哭丧的脸,多拍他们收到帮助时的笑颜
记得有个城市老师名目,文案里满是孩子啃冷馒头、走绝壁路的照片,终局被网友骂开销苦难。厥后改成孩子们在新建的图书角看书的场景,反而筹款超目的三倍。
归根结底,小红心软文不是比谁更惨,而是比谁更真。就像街坊大姐跟你唠家常,把难处摊开了说,信不信由你,帮不帮随意。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反而能打动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