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5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全国媒体发稿:探索媒体融合新模式,共创信息化新未来
面对中国数字世界,各国已将新媒体作为全球传播的“主战场”。中欧国际合作将迎来两国“数字融合”的又一次新发展。双方将在两国资源、技术、数字经济、国家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中欧国际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2022年全球媒体发稿来说,为了能够“推动全球媒体发稿”,“探索媒体融合”将是中国内容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2022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与信息中心主任、教育部部长、国家工商委党组书记、北京外宣办主任、世界华人工会主席何利伟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亚太传播发展新方向、重要举措等议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媒体代表和作家等共同探讨。
展望2022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与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文远就“一带一路”展望、创新发展等议题,以及中国的媒体融合发展提出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建设、智能网联和大数据应用等政策与方法展开探讨。
以新技术撬动媒体融合
2022年,在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第19届中国社科院新旧传播研究会上,中国社科院新旧传播研究会主席、《新技术》(以下简称“新技术”)主任、《新技术》(以下简称“新技术”)主任李瑾出席会议。中国社科院新旧传播研究会《新旧传播研究会》主任、《中国社科院新旧传播研究会》(以下简称“新技术”)主任李瑾就“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一带一路”与数字经济建设、“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展望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中国社科院新旧传播研究会《新旧传播研究会》主任李瑾对2022年我国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做了总体规划,他指出,新闻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关键发展趋势是多元化、自主创新,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是技术融合发展趋势,传播方式向着多元化、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提高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竞争能力,二是重视新媒体广告,“要变成新媒体广告的试炼兵,自始至终要学起。”李瑾说。
在2022年我国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关键总体目标中,新闻媒体融合的两大基本要素、与新媒体融合方法、发展趋势不一样,体现了融合发展趋势的关键。全国媒体发稿:探索媒体融合新模式,共创信息化新未来
伴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以通讯社、信息通讯社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新时代的崛起成为一种必然。而为了保持自身优势,丰富自身业务,传播传播信息以提高新闻价值,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平台,重塑新闻传播格局,当地媒体必须打破传统媒体在传播形态上的束缚,通过全新的报道方式,开展全媒体融合。
例如,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中国日报》,在全媒体传播中采取的发展模式是先引进电子报,再引进直播技术,发展地方新闻媒体;然后在主流新闻网站进行新闻频道改版,包括专门服务于一线城市的纸质媒体,以及借助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生产和宣传。
从2006年6月开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中央、省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湖南媒体、新闻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目前,已经在西部地区的报纸上开设了《中南第一财经》、《中烟工业》、《南方周末》等的分站,先后刊登了1万多个新闻题材和10多个“电子版”。集团的“网编工作室”和报社的“内容创作中心”等部门,组成了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成为了湖南传媒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展思路与总体布局
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湖南媒体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自主舆论阵地意识。要做好“三网合一”的建设,实现“两微一端”的媒体矩阵,创建“手机党”、“微官网”、“微视频”,打通网络媒体与线下媒体的“双动脉”。要整合各类传播资源,逐步完善舆论引导和网络管理机制。要强化网络媒体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互动机制,用“双管齐下”的方式,用“一条线”推进社会舆论的向心力。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管理体制,健全有关政务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整合电视、报纸、广播电台等各类媒体资源,提高企业信息化、品牌化水平。全面提高“采编+审核+推送+处理”的采编流程和发布机制。建立网络议题管理和信息监测预警机制。
要在新媒体营销中借力,做好与时俱进的新闻信息发布。要加大与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合作力度,积极借力权威新闻机构传播权威、公信力。要深入挖掘社会热点,与网络媒体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